关于创始人 Alice 陈

 

 

Alice 陈⾃述 

 

1975年,我出⽣在浙江⼩县城义乌,本名陈羚⽺。

 

⽗⺟管教很严,家族中没有⼀个⼈是画画的。如今 反思当初学画的原动机,当然有对艺术世界的向往的成份,但更本质的是为了求⾃由。

1991年,我16岁时离开家乡去省会杭州上浙美附中,1995年⼜去了⾸都北京上央美。在学院⾥学到 2⼀些绘画的技术,但最后发现学院并不是寄托⾃由之所。加之有⼀些⽆法抑制的表达和创作的需要,在1999 年央美还未毕业,对实验艺术界也懵懂的状况下,我开始做装置,参加 “后感性 ”展览,⼊了实验艺术圈。 3

 

央美毕业后没有找⼯作,漂留在北京做艺术。1999年11⽉⾄2000年12⽉做完「⼗⼆花⽉」之后,得到⼀些批评家的注意,国内国际都有了⼀些展览的机会,作品也有被收藏和被画廊代理。⼜过了⼀些时间,对当代艺术 圈的运作机制,和艺术家在⾥头的⾓⾊和位置有了⼀些了解和体会之后,我发现其实这个运⾏体系也不是个寄 托⾃由之所。那么,试试看把求⾃由这个需要纯粹地寄托在艺术上,排除所有其它元素呢? 我想我应该进⾏ 实验,看看把艺术转化成完全私⼈的事情会怎样?于是,2005年3⽉7⽇我做了「填空题」这个作品,宣布退出艺坛,并在隔天的3⽉8⽇发表。这之后, 从外界看起来,好像就是我不再做艺术了。对我⾃⼰⽽⾔,我选择舍去艺术家⾝份,离开艺术运作系统,可是我从来不曾离开过艺术。 

 

时光流逝,今年已是2020年,我已⼈到中年。我体会到寄托于外物来求⾃由,那本来就不是个对的⽅向。⽽且,⾃由究竟是什么呢?⼀个内⾥⽆常,时刻都在随情境、随⼼境⽽转换的⽅便名词?何况“求⾃由” 这个需要⼜是否应该在任何时候、任何状况下都给于最优先地位呢?如今的我对和艺术相关的⼀切有了平常⼼:艺术圈是个平台,⼤家都可根据所需⾃主选择出⼊。 

 

15年当闲⼈的⽇⼦是轻松愉快的。有时候我也会想⼀想,这世上究竟还有什么事情能够让我舍弃这种 轻松,再次投⼊⼯作呢? 慢慢成形的答案是:和对⼈类和社会有正向推进⼒的事情相关的⼯作。 那么,如果 真的要⾏动,⼜以何种途径?实验到最后,发现⾃⼰略有所知的领域还是在艺术这个⾏当:我可以使⽤艺术作 为⼀个做事情和交朋友的平台。于是2018年初我先起好了“正向艺术研究会”这个名号。⽽真正下决⼼全⼒ ⾏动起来,则是拜2020年1⽉末爆发的疫情所赐。当我们不得不直⾯不确定的“余⽣”的时侯,⾏动,开始做⼀点事,总⽐天天躺着追疫情消息好吧?何况,即便是做得没预期好,⽆论怎样,也不会⽐疫情这件事更严重啊。 

 

我将使⽤“Alice 陈”这个名字以及“正艺会 ”这个平台来展开⼯作。 ⾸先会公布的将是2019年初概念形成的「最重要的事之和正艺会Alice 陈有约」个⼈作品以及2019年末概念形成的「露台计划之淮海中路 1431号」⾮盈利项目。 

 

 

敬请期待,感谢您的关注!

 

 

 

 

2020年5⽉15⽇ Alice 陈 

 

 

 

--

 

 

1. 浙美附中:中国美术学院附中的前称

 

2. 央美:全称中央美术学院 

 

3. 实验艺术圈:当代艺术圈